从零到上线:一个码农的网站开发心路历程
说实话,第一次接触网站开发那会儿,我连HTML和CSS都分不清。记得当时盯着浏览器右键"查看源代码",满屏花花绿绿的标签看得我头皮发麻——这玩意儿居然能变成网页?现在回想起来,那段摸着石头过河的日子真是又痛苦又有趣。
那些年踩过的坑
刚开始学前端的时候,我特别迷恋各种炫酷的效果。有次为了做个会跟着鼠标飘的樱花动画,硬是写了200多行JavaScript。结果你猜怎么着?在Chrome上跑得挺欢,到了Safari直接卡成PPT。后来才知道,不同浏览器对CSS3和JavaScript的支持度能差出十万八千里。这让我明白了个道理:做网站不是搞艺术创作,用户体验才是王道。
说到兼容性,还有个特别逗的事。有次客户投诉说注册按钮点不动,我排查半天发现——人家用的是十年前的老款IE。你永远想象不到用户会用什么奇葩设备访问你的网站,所以现在我做项目,第一件事就是打开Can I Use查兼容性表。
后端开发的"黑魔法"
前端好歹能看到效果,后端简直就是玄学。记得第一次尝试写登录功能,我那个密码加密逻辑啊,简直是把"123456"加密成了""的水平。后来被 mentor 拎着耳朵教育:"加密不是打马赛克!"现在想想,当初要是真上线那种加密方案,估计现在坟头草都三米高了。
数据库设计也是个深坑。有次为了省事,我把用户地址直接存成了字符串。等要做同城匹配功能时傻眼了——总不能让人工智能来猜"北京市朝阳区望京街8号"和"北京朝阳望京8号"是不是同一个地方吧?这种偷懒最后都会变成加倍奉还的技术债。
全栈开发的酸甜苦辣
后来慢慢摸到了全栈的门道,才发现前后端联调才是真正的"魔鬼关卡"。API文档写得明明白白,可前端传的参数就是死活对不上。有次为了个分页查询bug,我和后端同事差点在办公室打起来,最后发现是页码参数一个从0开始计数一个从1开始。这种破事儿说出去都嫌丢人。
部署上线更刺激。第一次用FTP传文件,手抖把整个node_modules都扔服务器上了,结果网站打开要加载十分钟。现在我都养成条件反射了,上线前必定三连:压缩了吗?缓存了吗?CDN挂了吗?
现代开发的"外挂"工具
这些年工具链的发展真是救命。以前要手动配置webpack简直能要人命,现在有了vite这种神器,启动速度直接从"等杯咖啡"变成"眨个眼"的功夫。脚手架工具也是,记得最早用某个框架时,光初始化项目就要敲二十多条命令,现在一行cli搞定,还能选配插件。
不过工具太多也容易挑花眼。有阵子我特别热衷追新,项目里塞了五六个状态管理库。结果离职交接时,接手同事看我的眼神就像在看神经病。技术选型这事儿吧,有时候"够用"比"牛逼"更重要。
写给新手的建议
如果你刚入门网站开发,我的血泪经验是:别急着学框架!把HTML/CSS/JavaScript这三件套吃透比什么都强。见过太多人React用得飞起,却连flex布局都搞不定,这就像会开跑车但加不来机油。
项目实战永远是最好的老师。哪怕是从个人博客这种小东西做起,完整走一遍开发流程收获都比死磕教程强。我第一个像样的项目是给楼下奶茶店做的点单页面,虽然现在看代码惨不忍睹,但那种"我做的东西真的有人在用"的成就感,是多少个TODO应用都替代不了的。
开发者的自我修养
这行最可怕的就是技术迭代速度。三年前还在用jQuery大杀四方,转眼间就被Vue/React拍在沙滩上。我现在养成了个习惯,每周雷打不动留出两小时看技术博客。不是说非要追每个新特性,但至少得知道现在流行什么,免得哪天突然发现自己成了"上古程序员"。
代码之外的能力也越来越重要。有次产品经理拿着原型图问我:"这个动效能不能做?"我balabala解释了一堆技术实现,人家就回了一句:"所以到底要多久?"后来才明白,沟通能力、时间评估这些软技能,往往比技术本身更能决定项目成败。
写在最后
回头看看这些年做过的网站,从最初歪歪扭扭的毕业设计,到后来支撑百万流量的电商平台,每个项目都像是个时间胶囊。那些通宵改bug的夜晚,那些灵光一现的解决方案,还有上线时手抖点发布按钮的紧张感,拼凑起来就是一个开发者的成长轨迹。
网站开发这事儿吧,说难也难,说简单也简单。就像搭积木,只要基础扎实,剩下的不过是把合适的模块放在合适的位置。当然,前提是你得先被各种报错虐过千百遍。
(写完这篇文章,我又要去和那个诡异的跨域问题搏斗了...祝我好运吧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