`标签。现在随便一个CSS属性就能搞定的事,当年简直要人命。不过这种原始方法也有好处。就像用算盘学数学,虽然慢,但每个像素的变化都看得明明白白。有次我熬夜调整表格边框,突然发现把`cellspacing`和`cellpadding`调成负数会产生神奇的重叠效果——这种意外发现比现在直接拖拽组件有趣多了。
二、现代网页的"乐高积木"
现在做网页?哈!简直像在玩高级乐高。前两天帮邻居家小孩做班级主页,用现成框架三小时就搭出响应式页面。拖拽组件时我总想起当年那个对着屏幕数像素的自己,要是告诉他未来可以这样操作,估计会以为我在说科幻片。
但方便也有代价。有次我检查某个自动生成代码,发现层层嵌套的`div`比俄罗斯套娃还夸张。这就像用预制菜做饭,确实快,但总少了点锅气。所以现在我教学生时,还是会让他们先徒手写几遍基础结构,就像书法要先练毛笔字。
三、那些年踩过的坑
说到浏览器兼容性,简直能写本血泪史。记得有次客户验收时,页面在Chrome美如画,到IE上直接表演"垮塌秀"。最绝的是某个CSS3动画,在Safari上会突然抽风似的加速——后来发现是硬件加速的锅。
移动端适配更是让人头大。测试时明明所有机型都正常,发布会当天却有用户发来截图:导航栏和内容叠成了俄罗斯方块。原来是最新款折叠屏的中间铰链区,被我们的媒体查询当成另一个视口了。这教训让我现在做响应式设计时,总会多预留20%的容错空间。
四、设计思维的转变
早些年做网页,总想着把所有功能都塞进去,就像第一次自助餐恨不得每样都夹。现在反而学会做减法了。上周改版个人作品集,愣是把原先二十多个页面精简到五个核心模块。结果流量统计显示,平均停留时间反而翻倍。
有个很妙的发现:留白区域点击率特别高。起初以为是bug,后来才明白用户会把留白当成可点击的"呼吸空间"。这就像国画里的留白,看似空无一物,实则意蕴无穷。现在我设计时会有意识制造这种"诱饵空白",效果比塞满按钮好得多。
五、未来已来?
最近在玩WebGL做3D网页,看着代码生成的虚拟空间,突然有点怀念早年那个朴素的互联网。技术确实越来越酷炫,但有时简单反而更打动人。就像上周看到个纯HTML的诗歌网站,没有任何特效,但恰到好处的行距和字重,让文字自己跳出来说话。
或许网页制作的本质从未改变——不过是换着法子讲故事。从前用表格讲故事,现在用交互动画讲,未来可能用VR讲。但核心永远是:怎么让屏幕对面的人,多停留那宝贵的三秒钟。